新金融是我国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核心提示: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指出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差距是形成经济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其金融驱动力——新金融、科技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也是中国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贲圣林浙江大学教授、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

  2015年12月20日,浙大EMBA房地产协会年会在杭州钱江新城赞成中心隆重举行,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教授在现场发表了主题演讲。贲圣林教授从世界经济分化后形成的新经济、新常态出发,指出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差距是形成经济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其金融驱动力——新金融、科技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也是中国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世界经济分化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国际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全球经济增长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内部经济增长分化不断加剧。

  首先,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较为迅速。尽管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最大,但快速灵活的经济应对政策(若干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甚至一些会计准则的改变)使其经济金融体系迅速修复,消费者信心逐步恢复,失业率稳步下降,经济增速基本回升到2%~3%的水平。

                                  数据来源:浙大AIF,Wind资讯

  其次,欧元区与日本等国家经济增长相对滞缓。欧元区的高失业率与低经济增长率严重阻碍了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由此引发的通货紧缩问题也难以解决,再加上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欧元区外出口市场的萎缩使得其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推行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这“三支箭”的作用下并无显著改善,此外,人口老龄化、创新动力缺乏等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化解,致使日本经济同欧元区一样呈现疲软状态。

  再者,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也出现明显分化。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降至7%左右,印度也大体相同,但两者在金砖国家中仍属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巴西、俄罗斯和南非则正在经历无法避免的经济衰退,经济增长率在零点徘徊。这主要由于这些新兴经济体内部微观经济机制不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不稳健;同时,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这些资源依赖型经济体恢复滞缓,甚至出现衰退。

                                    数据来源:浙大AIF,Wind资讯

  二、世界经济分化的背后是创新创业与新金融的差距

  世界主要经济体在2007-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形成的经济增长分化新常态格局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货币政策分化、地缘政治、地区冲突、文化差异等多种原因复杂交织。但其中,有一个原因亦不容被忽视,那便是各国在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上的差异,这一差异可以部分解释世界经济的分化现状。

  根据全球创业观察组织(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每年发布的世界主要国家早期创业活动指数(Total Early-stag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TEA)可知,美国的TEA指数常年在 10%以上,2014年达13.8%;英国历年TEA指数均在5.5%以上且于2014年达到高点10.7%。而德国、法国和日本等经济体的TEA指数在十几年来鲜有超过5%。可以发现,由这一指标衡量的创业情况的分布与各国经济分化的情况有着较高的一致性。

  

                         注:TEA=经营期限3.5年以内的企业创立者人数/劳动人口人数(18~64 岁)

                                    数据来源:浙大AIF, 全球创业观察组织(GEM)

  此外,美国的创业意愿指数(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EI)同样常年保持领先,较高的创业意愿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复苏,而这些创新创业活动的背后离不开新金融、科技金融力量的支持。

                        注:EI=从事创业活动者或在未来3年有创业意愿者人数/劳动人口数(18~64)

                                数据来源:浙大AIF,全球创业观察组织(GEM)

  由上图可知,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VC)作为新金融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金额与创新创业指数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体现了新金融力量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而美国风险资本的发展历史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美国的风险投资从1946年“研究与发展公司”的创立,到1971年纳斯达克(主要为新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的启用,从1969年的1.71亿美元到2015年超过500亿美元的规模,尽管曾受到许多阻碍,却始终在不断发展。或许,没有风险资本的推动,便不会有苹果、微软和英特尔,也不会有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技术创新带来的大众化、民主化的背后,是金融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数据来源:浙大AIF

  与此同时,从新金融、科技金融的对创新创业的推动视角观察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在纳斯达克的上市企业中,美国毫无疑问遥遥领先,约占上市企业总数的85%;中国排名第三令人鼓舞,虽与美国有较大差距但仍可见创新创业的活力被逐步激发;以色列作为创新的国度排名第四,远远超过其经济体量排名;英国排名第五,与其GDP总体实力总体相当,而德、法、日的高科技公司纳斯达克上市数量则与其总体经济实力不相匹配。虽然纳斯达克上市数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国家创新的因子、创业的热情,但至少可从资本市场认可度这个层面上体现一国的创新创业活跃度。

                        数据来源:浙大AIF,美国NASDAQ官网(数据截至2016年1月)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面对这样一个知识驱动、创新驱动的新经济时代,在正视我国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积极发挥“扬长避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我国在GDP总量和许多有形工业制造品领域优势明显。从经济规模来看,有专家学者估计,按照一般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我国实际上已是全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占全球GDP的17%左右,而美国只占16%左右。从贸易市场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为全球创造了出口中国的机会。2014年,中国已经是43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而美国仅占据了32个国家最大出口市场。从行业层面来看,中国在众多像传统制造业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业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得益于我们大量的建筑工程项目和丰富的经验积累,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此外,无论是钢铁、水泥等工业产品,还是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产品,我国的产量和产能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数据来源:浙大AIF,全球创业观察组织(GEM)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软实力”或者说虚拟经济、新经济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仍有不容小觑的差距,如电子商务、云计算、社交媒体、共享经济、金融等。从全球社交媒体的用户资源方面看,类似于Facebook和微信等的社交软件,美国公司占有约61%的控制权(且是在Facebook尚未进入中国的情况下);从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看,这一领域目前被三家公司——苹果、谷歌及微软所垄断;从金融领域看,美国华尔街的投行(以16%的GDP占据全球50%的市场份额)和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超过55%的全球资产)也牢牢占据了全球金融的制高点。由此可见,中国在核心的金融、“新经济”等领域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四、新常态呼唤新金融,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

  传统金融的欠缺在制约我国经济“软实力”的同时,也催生了新金融的发展。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的兴起,不仅是我国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的绝佳切入点,也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经济的弯道超车均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契机。

  1、金融压抑催生新金融

  由于传统金融业的高成本和准入限制(包括牌照、利率、资本充足率等),许多金融服务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从而产生“金融压抑”现象,其表现形式之一便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金融压抑程度和新金融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国际经验看,传统金融压抑较弱的地方新金融总体发展较为滞后。大陆目前正常运营的P2P网贷平台达1900来家,而台湾的P2P平台只有1家,其背后的原因与台湾传统金融市场化、竞争性程度较高不无关系:台湾银行业的存贷款利差约1.7%,其行业集中度也较低,前三家银行市场份额占比低于23%;台湾平均每人持有一张信用卡,而大陆平均每七个人才有一张信用卡。所以中国大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源于传统金融不够发达、未能充分覆盖实体需求的现状,新金融的蓬勃发展实际上是市场对金融压抑的反弹。

  2、我国金融需要合理对接实体经济

  金融需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并且合理地与之对接,一旦与实体经济脱轨便会使经济发展产生扭曲。我国GDP规模约60多万亿,而银行资产达180多万亿,约实体经济规模的3倍,相比于美国银行业资产不到其GDP的1倍的发展现状而言,中国银行(3.2000.030.95%)业规模已明显过大。

  因此,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加快建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对于成长性较差但是稳定性较高的传统(成熟型)企业来说,可更多采用银行贷款以及债券、主板等融资方式;对于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的成长型企业来说,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新四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私募等)这几类直接金融更为合适;而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以及股权众筹等股权型融资方式更加适合其发展。

                                             资料来源:浙大AIF

  3、“互联网+金融”:完善中成长,服务中创新

  近几年,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在呈现爆发式发展之余,也逐渐显现出诸多问题。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完善,首先应厘清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许多人将互联网金融简单地等同于P2P平台,但P2P(Peer to Peer)的本意是指同学之间、同僚之间的共享,正是科研人员共享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想法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所以P2P本身和金融并无关系,它并不是信贷平台,而是一种信息、资源的共享方式。

  其次,要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在发展初期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缺乏风险识别、控制与定价能力。根据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的研究数据统计,目前国内43.5%的P2P网贷平台已为问题平台(出现提现困难、停业清盘、跑路、诈骗等非正常运营现象),风控体系和征信系统较不完善,客户风控能力和自身抗风险能力均有待提高。

  再者,需明确互联网金融最肥沃的土壤在于普惠金融,它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金融由于门槛、成本过高而产生的覆盖群体有限、服务质量不足等问题,从而使更多的人享受到金融的益处。因而,P2P网贷平台必须牢牢定位在普惠金融,服务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当然,普惠金融强调服务对象的普遍性、服务产品的便利性和优惠性,并不等同于全民金融。  在世界经济整体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各国均需依靠新金融、科技金融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国际背景下,进入新常态的中国亦亟需寻找经济稳定增长的新思路。中国其实不缺GDP的增长,缺的是GDP增长的质量;不缺创业,缺的是创新,特别是技术型创新;更不缺金融,缺的是正确的、合适的、更好的对接实体经济和创新与创业的新金融。我国金融的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要着力培植中国金融市场的股权性融资能力,丰富资本市场层次、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让传统金融有的放矢,让新金融迸发活力。

  (以上观点根据贲圣林教授在2015年12月20日浙大EMBA 房地产协会年会上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

  观点整理:王哲人、吕佳敏